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美文

过度辩护效应

发布时间:2022-04-03 浏览次数:0

今天心小协要和大家讨论一下行为的动机和相关心理效应。

在人类的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内在动机是做事的目的指向这件事本身,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外在动机是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如鼓励表扬、物质奖励等。

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过度辩护效应”,即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老人在小乡村休养,但是附近有一群顽皮的孩子在老人房前的草地上踢足球,他们天天追逐嬉戏,害的老人没办法好好休息,多次劝阻也没有效果。于是,老人想了一个主意。有天,在孩子们又聚到一起踢足球时,他说:孩子们,你们在这里玩耍,周围变得热闹,我也不再感到寂寞啦。为了表达感谢,老人给孩子们每天都发一些钱。但是渐渐的,老人以自己退休金不够为由,减少报酬量,到最后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是,孩子们觉得“凭什么不给钱就让我们给你带来欢乐呢”,再也不到老人家房前踢足球了。

在这则故事中,孩子们踢足球本来是出于内在动机——纯粹觉得好玩;但是当老人给予他们报酬后,他们就把踢足球的原因转为外在动机——老人所给予的报酬。孩子们在失去了外在动机后,便没有继续踢足球的理由了。在实际生活中,过度辩护效应在教育方面尤其明显。

奖励是一个很有效的动机诱因,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完成作业,让孩子做家务,会承诺孩子物质奖励,但奖励不是万能的,而且奖励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它可能降低人们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而一旦奖励消失,孩子就会逐渐懈怠甚至厌恶这些行为。

所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好好完成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做家务是培养生活技能、帮助父母分担劳动任务,同时能锻炼身体的一项活动。

不仅是教育层面,奖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机制,为了好好利用奖赏机制,我们要明白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过度辩护效应:

1、奖励为金钱等物质性的报酬。像称赞、夸奖等心理方面的奖励,一般不会引起过度辩护效应。2、不强调任务的质量,只要完成工作就能获得报酬。这样会大大打击工作积极性,降低其努力动力。

因此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谨慎对待奖赏措施,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进行奖励。

对我们个人来说,有时候兴趣一旦变成了工作、任务,变成了赚钱的工具,便会不自觉地减少对这件事本身的兴趣,很可能坚持不下去。比如心小协写推文,原本是对心理学知识很感兴趣,但因为要在固定时间内交稿,容易产生一种做任务的感觉,因此心小协也要提防这种过度辩护效应的影响,继续保持对心理学的好奇、探索与喜爱。

小协建议大家,下次在写作业前,不如把“写完这道思考题就去买零食”换成“写这道题能帮助我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地更透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主动学习。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机。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邮编:050024

邮箱:xsc@mail.hebtu.edu.cn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