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学工动态

我校圆满完成2017年新入职教师培训

发布时间:2017-12-05 浏览次数:0

我校2017年新入职教师培训于第9教学周启动,包括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和连续三周的优秀课程观摩,日前圆满完成全部培训任务。

11月10日下午,2017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在公教楼E座306教室拉开序幕。党委书记戴建兵以及人事处、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与70余名来自各学院、各单位的新入职教师一起参加了开班典礼。

开班典礼上,戴建兵为新入职教师解读了国家和社会赋予大学的基本职能,鼓励大家增强使命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全体新入职教师在戴建兵带领下庄严宣誓,志愿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教育发展、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努力奋斗。开班典礼后,教务处、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分别为新入职教师作了教务、人事政策解读。

集中培训期间,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生命科学学院段相林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如何上好一堂课”的专题讲座。段相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基本过程各个环节出发,为新入职教师介绍每一个环节应如何有效开展,鼓励新入职教师应当具有教学质量、教学技能、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教学建设等六个意识,注重教学成果的凝练积累,在钻研、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享受教学的乐趣、践行教师的神圣使命。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刘辉以“教书育人的点滴体会”为题,从“关于教书育人的思考、创建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三个层面与大家分享了她对教师职责、育德与育智有效结合、师生关系创建、教学科研结合的理解和实践,为新入职教师树立良好师德、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榜样与经验。

在教学技能实操训练中,生命科学学院夏晓烨教授为文学院李浩、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孙贺略、生命科学学院汪洋等三位新入职教师进行了现场指导。夏晓烨对每位老师15分钟的课堂教学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鼓励新入职教师勤练基本功,注重教学反思,善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通过不断探索构建高效课堂。

11月14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王其云博士为青年教师作了“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同步教学研究与实践”学术报告。王博士从他一个课题的构思、实施、改进及理论总结与提升等几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出发,为大家展示了探索实施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和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可行路径,为新入职教师指出了教研结合的新思路。

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田艳燕为大家带来了“关注学生心理,促进有效教学”主题讲座,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有效教学促进探索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为新入职教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角度的支持。在“教学语言”工作坊中,新闻传播学院周伟红现场演示,在与新入职教师的互动中讲解教师语言与发声技巧,为广大新入职教师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观摩课”。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刘森为新入职管理和教辅人员进行了公文写作培训,通过案例分析,系统讲授了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方法,选题新颖,生动实用,为管理和教辅人员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专题讲座、技能训练与工作坊之外,学校还面向新入职教师分别以“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和“访学见闻”为主题组织了两次沙龙活动以及一次校史参观活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邀请了职业技术学院刘波粒、信息技术学院韩清献、美术与设计学院刘成锁和教师教育学院王换超等四位老师,分别从慕课建设、移动端教学、在线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校内SPOC应用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我校在这些领域开展的工作。“访学见闻”邀请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陈雪梅、商学院刘彦超两位老师分享了他们在出国研修期间的教学及科研见闻。11月30日下午,博物馆副馆长杨春明带领新入职教师参观校史馆,为大家讲述师大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沿革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新入职教师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第10至12教学周,各相关学院共安排优秀课程观摩19节。这其中既有郭宝亮、管振龙、张同乐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课程,也有曾艳丽、安莉娟、李旭等优秀中青年教师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更是将观摩课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在齐绩老师的主持下,以讲评、研讨形式开展“价值观的功能”教学及研讨活动。各学院对观摩课的组织精心到位,课程内容多样,形式各异,为新入职教师展现了形态不同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

我校近年来持续为新入职教师开展入职培训,通过师德建设、教学准备与实施、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培训,为新入职教师尽快融入学校环境、适应教师角色提供支持。为强化培训效果,教务处前期以座谈会形式分别对2015、2016年入职教师就培训效果和需求进行了调研,本年度培训内容在调研结果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规划整合,旨在通过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育人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教务处 人事处;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

社交媒体

    • 心理中心微信

    • 勤助中心微信

    • 优秀辅导员工作室

    • 心理协会微信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邮编:050024|邮箱:xsc@mail.hebtu.edu.cn|版权所有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冀ICP备18011017号-3|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6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