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思想教育>>学风建设

二十四节气申遗:传承农耕文化的起点

发布时间:2016-12-01 浏览次数:0

  任何一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申遗,终点在于保护与传承,这才是申遗之后最该发力的地方。


  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评审新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本届常会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也将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月29日《京华时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其实,申遗并非单纯追求一个“非遗”的名号,申遗如果得以成功,表明世界对我们这个非物质文化予以了认同,认为它确实是人类智慧的杰作,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能增强海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即使不成功,参与申遗的过程也能让二十四节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有许多途径,如文学途径传播、教育途径传播、活动途径传播等,而通过申遗这个过程进行传播,也是有效的途径。


  申遗有利于我们的农耕文化得到保护。有调查显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未来农村将由谁来种地?一些附着在种地上的农耕文化正在消亡,谁愿记或记得“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之类的农事谚语?不少网友表示,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很实用的文化遗产,不要让我们先祖的智慧湮灭在历史长河里。而申遗无论成功与否,更能促进相关部门重视,对文化遗产予以切实保护与传承。


  当然,申遗成功或不成功,并不是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的终点。任何一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申遗,终点在于保护与传承,这才是申遗之后最该发力的地方。


  拿二十四节气来说,它不仅是我们祖先的“农事历”,也是现在不少种植户进行农业生产、安排农村生活的根据,应在农村年轻人中科普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关系,让年轻农民也成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使用人和受益人。不仅是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也有助于城市人安排衣食住行。所以,一些学校也在开展“二十四节气进校园”之类的活动。这类传承活动,也需要继续深化。从相关部门重视到民间持续传承,从这一代传承给下一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会丢失。
(源自《燕赵都市报》)

社交媒体

    • 心理中心微信

    • 勤助中心微信

    • 优秀辅导员工作室

    • 心理协会微信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邮编:050024|邮箱:xsc@mail.hebtu.edu.cn|版权所有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冀ICP备18011017号-3|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6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