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队伍建设>>辅导员博文

放下心结,共此震痛

发布时间:2011-03-24 浏览次数:0

作者:王海燕  学院:文学学院

    里氏9.0级的地震+一场海啸席卷了日本。仙台,这个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留下了鲁迅先生足迹和墨迹的城市,瞬间变得面目全非。看到电视上传来的支离破碎的家园的影像,以及伤心的日本人民的眼泪,不由得一阵阵心酸。这个时候,有人对我说,这是上天对小日本的惩罚,是他们侵略别国、屠杀亚洲人民的报应。的确,我痛恨日本侵略者,虽然我不是个激进者,但到目前为止确确实实没有买过一件日货:家电、手机、相机、化妆品、衣服……统统没有,而且以后也不打算买。但是,我却不能完全认同这次地震是报应的说法,如果震垮的是日本的靖国神社,被海啸冲走的是那些朝战犯牌位弯腰九十度的人,我会感谢上苍;可是如果是报应,不应由无辜的人民大众来承受啊。

    打开人人,看看你们的状态,大家都在讨论日本的地震,由此重新引发了关于日本过去现在种种的讨论,甚至看到你们中因为意见不一致,竟然相互引起了矛盾,删掉了好友。我经常讲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看法的权利,我也许可以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因为表达观点而产生矛盾,我觉得不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哦。今天看到中青报的评论,觉得很好,可惜我“叮咛”不出这么精彩又意蕴隽永的文字,只好移来他山美玉,与大家一起分享。

    “灾难降临,人类是如此地脆弱。当照片、视频、新闻报道,以及所有记录日本大地震的影像与文字呈现于我们眼前时,震惊、恐惧、悲痛与无助一并袭来。

      约2000人遇难,数千人失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所有父母亲朋的悲戚痛楚,是瞬间的地裂天崩、海浪肆虐,更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暗藏的危机。

      9.0级的大地震,随后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突如其来的天灾让岛国日本陷入震痛的深渊。作为人类,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感同身受。

      因为,在日本地震发生的前一天,中国偏远的云南盈江县遭遇5.8级地震,25位同胞罹难,250余人受伤,28万多人受灾;

      因为,3年前的汶川大震还不曾走远,逝者之伤、生者之痛,依然让我们悲伤、惦念、挂牵;

      因为,每一场灾难,都是人类共同的悲剧。除了真切感知自身的渺小与卑微之外,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大自然何时会再次伸出它痛击人类的灾祸之手。

      悲悯,是所有获知灾情的人们共同的感受。不管你是身处灾难现场,还是令人震惊的影像的观看者;不管你是在为灾区的朋友亲人担忧,还是庆幸自己远离危险,作为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他人的痛苦与危难,同样会让我们揪心难过。国籍、民族、文化,甚至仇恨、怨怼和纷争,在巨大的人类灾难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

      除了携手共渡,我们别无选择。灾难让人措手不及、惊恐不安,灾难也让人彼此亲近、团结互助。

      对于日本的这场震灾,有一部分中国人的心情表现得可能有些复杂。毕竟,中日之间曾经有过那样一页不快的历史,有关战争的深刻记忆,时而会让过去的杀戮与罪责重新浮现。

      尽管人们清楚,今天经受天灾折磨的日本人,并非当年举起屠刀的军国主义者;每一个具体形象的个人、家庭,也不是抽象概念化的集体名词。但是,常识和道义,有时候很难跨越感情障碍,悲愤和仇怨在代际间传递,隔膜很难一下子消除。

      不必看重网络上的某些过激言论,也无须太在意那些幸灾乐祸之情。如果以“天谴”来理解地震对生命的剥夺、家园的摧毁,那与举起屠刀砍杀无辜者何异?从彼岸的灾难中,获得几许复仇的快感,不过是极度的自私与狭隘,跟爱国丝毫不沾边。极少数人的残忍逻辑和无稽之谈,根本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和中国民众。

      纠缠于仇恨之中,只会让冲动淹没理性,让冷酷替代慈悲,让偏执驱赶宽容。其实,在中日两国悠久的交流历史中,不快只是短暂的一瞬,根本没理由也没必要让上几代人的仇恨代代相传。即便中日两国眼下和将来还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矛盾、纷争,但这也不意味着仇恨需要延续。恰恰相反,只有谅解和宽容才是解决历史和现实冲突的基础,也只有放下历史包袱,才可能造就未来的美好。历史不容忘记,却可以宽恕;争端难以避免,却可以和解。

      当中国领导人致电日本天皇和首相,表达中国人民的慰问时,当中国救援队出现在邻国断壁残垣的震灾现场,当许多国人“就像当年为汶川一样流泪”时,当无数条微博在传递惦念和祈祷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人类共御灾害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一个民族摆脱阴影后的自信和成熟。  

      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让我们放下心结,以爱的名义去悲悯,去关照,去帮助。这一刻,我们同舟共济,这一刻,我们携手共渡。伤痛因关怀而纾解,纷争因包容而消解,生命因爱而坚强。”

 

    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持有的美德:宽容和善良。对于那段历史,我们必须铭记,铭记痛楚然后更加坚强;但在灾难面前,我想我们应该宽容,高风亮节之士不会在对手受伤时进行偷袭,运动场上对手摔倒后也会施以援手,何况是面对如此惨烈的浩劫。今天的阳光很好,希望这明媚的阳光能照耀到世界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也洒进每一个人的心房。

社交媒体

    • 心理中心微信

    • 勤助中心微信

    • 优秀辅导员工作室

    • 心理协会微信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邮编:050024|邮箱:xsc@mail.hebtu.edu.cn|版权所有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冀ICP备18011017号-3|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630号